close
左營是個很奇妙的地方。
高中時坐火車通勤,經過左營鼓山段時,我覺得鐵軌兩側存在著截然不同的面貌。
有了機車,騎經兩側最主要的道路,更能映證當時的感覺。
左營是個輝映著過往與現代,有著時代演變痕跡的地方。
來到左營,除了蓮池潭外,舊城門也是值得一訪的地點。
只不過如果沒有交通工具的話,要將城門一口氣看完,是有些難度的。
高雄市公車處雖有特別為此安排了路線與車次,
然而卻只有行駛於假日與國定假日,且每班次的區間有三十分鐘。
等待公車的時間,甚至都可以用步行的方式到達下一個城門。
不過我是騎車前往的,因此沒有被公車綁住的疑慮。
但是在此之前,我還是藉著地圖一再地確認城門的地點,
畢竟除了左營大路外,其他的路都還不是那麼的熟悉。
直到五月,來訪翠華橋與原生植物園,
返回學校時恰好經過城門北門段,這才確認完畢。
之後便等待一個天候狀況還不錯的時間。
只不過天候似乎都有些不穩定,能看到晴空萬里的日子並不多。
待在家發慌也不是辦法,
看到一天中午還有太陽,就趕緊騎著車奔往左營。
沿途一直仰望著天空觀看雲層的狀況,然而還是一樣雲層偏多,太陽光透不下來。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i.imgur.com/mnZnG.png)
▲來源: GOOGLE MAP (搜尋「左營舊城門 南門」)
此次巡禮的順序安排是先從南門開始,繞往東門,最後是北門,
剛好可以繞一圈後返程。
左營大路一路南下,會來到一處大圓環,叉路通往鼓山路與中華路,
圓環的中央有一座城樓,那裡就是舊城門的南門。
▲附近就是自助新村,可以將行程搭在一起。
目前似乎尚未拆遷,不過最好趁早。
運氣不錯地在人行道上找到停車處,開始當日的巡禮。
繞完四分之一圈的圓環外圍,於是想從南側直接切入到城樓。
切入的過程讓人緊張,
得橫跨約三十公尺的車道,同時還要注意號誌變化與經過的車輛。
▲總算是來到圓環中央的護牆外,但還是在馬路旁,相當危險。
拍完這張後趕緊找尋入口進入。
中央城樓區塊的入口處在東北側,缺口大小僅容一人通過,應是安全考量。
南門如今只剩下這棟門樓建築,城牆早在日據時期為開通道路而被拆除。
而如今的圓環道路與此空間是在1969年時整建的。
▲來到城門,當然就是要先穿過去門口囉。
▲「啟文門」牌額,取得 !
南門名為「啟文」,
古時認為南門主掌文運,因此如果要考科舉時,考生皆會從此門進出,
即為「開啟文人,為國舉才」之意。
不過古時候的都城皆為坐北朝南,
因此南門就顯得特別重要,代表著一城,甚至是一國的門面。
▲西側則設置了樓梯,可到達上層的城樓。
一直很想要登上樓去看看頂端城樓建築的內部,
因此在底下看完外觀後,便趕緊走上西側之字形的階梯。
▲在拍攝內部這兩張圖時,為求畫面乾淨,鏡頭規避了東南方的牆面。
因為上頭寫著「神愛世人」以及其他的句子。
▲還以為裡面會有街友在睡覺之類的,幸好空無一人。
由於我是從西北方的入口進來的,一進來便看見了現代的變電箱。
環顧整個空間,一反城門牆的斑駁,
城樓彷彿像是剛落成不久的建築。
無論是牆壁,就連外側屋簷的油漆狀況,都顯現出甫塗裝不久的樣貌。
城樓是在1969年開闢圓環道路的同時整修還原而成的,一旁的階梯亦同。
城樓內的四周設有椅子,然而卻都積了一層灰塵,不得歇息。
內部因屋頂是南北向傾斜向上,造就了挑高的空間。
▲屋頂與屋簷的橫樑與木板更是難以忽視,簡直就跟新的一樣。
▲窗戶的形狀皆為八角形,除了南側之外,皆有一處,共三個。
通風甚是良好,在裡面並不覺得悶熱,但是得要聞到外頭車輛的廢氣。
窗戶的外側,其上頭有著浮雕的裝飾品,
東西兩側是樹枝上有著兩顆桃子;
北側比較特別,呈書卷狀,裡頭尚有一幅山水畫。
外側屋簷的四個角落,其樑柱看起來雖是縱橫交錯,
不過有幾根樑木的外側,做了平滑處理或是裝飾雕刻,
新塗裝的油漆則添加了柔和感。
城樓外走廊,自己則是針對在南側的部份,
因為只有南側才有這一排突起的磚造建物。
這一塊塊突起的磚造物叫做「雉堞」,而雉堞下的白色矮牆則為「女牆」,
白色的部份是油漆塗裝過的,從外面看過去仍舊是磚砌的樣貌。
至於為什麼只有南面才有,
我想如果透過想像,還原以前城門與城牆並存的原貌,便知端倪。
▲鏡頭透過箭孔朝外拍攝。
雉堞中央有一個小洞,喚作「箭孔」,顧名思義就是可以透過此洞將箭射出,
同時箭孔也有窺視外頭情況的作用。從這裡望過去便為中華路路段。
▲東南側的一排土黃色的曲線型建築物則為國宅區。
▲EV值調得太低,導致圖片呈現過度灰暗。不該調整的。
往西南方望去,壽山便近在眼前。
▲這棟大樓下的道路,則是通往東門段的道路。
其實我很訝異,鏡頭竟然可以納得進去整棟大樓。
陽光消失得很快,上空已籠罩著一片白雲,午後雷陣雨的前奏已開始。
深怕沒有將城門巡禮完就開始下起豪雨,
趕緊下樓梯,回到停車處,前往不遠處的東門。
▲往圓環東北方的人行道過去,對面的缺口就是入口囉。
▲其實停車處就在城峰路的旁邊,直接右轉就可以了,
但我還是想要取另一個角度的綜觀,於是又多繞了一圈圓環。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i.imgur.com/rstNE.png)
▲圖中B 的位置為東門,C 的位置為北門。
來源: GOOGLE MAP (搜尋「左營舊城門」)
沿著城峰路一路騎下來,
約騎了五百公尺後,左側綿延著一道長牆與一座門。
原以為是什麼場所的外牆,懷疑了一下後便騎走。
後來騎到前方的路口,便確認那處正是東門。
因此便立刻迴轉回去,看到門前的導覽牌後更是確認。
▲「鳳儀門」牌額,取得 !
東門名曰「鳳儀」,
此兩字取自書經禹貢序:「簫韶九成,鳳凰來儀」。
古人視鳳凰為百鳥之王,帶有吉祥之意,可為一國帶來昌隆之兆。
再者就四聖獸的方位來看,北青龍、西白虎、南玄武、東朱雀。
其中東方的朱雀正為鳳凰。
▲東門外北側有著完整的護城河景觀,不過裡頭並無挹注水。
縱使門外毫無水流,但護城河的渠道依舊存在,
因此得要先過一座小木橋才能通過城門口。
▲肉眼視覺並沒有這麼遠,是因相機鏡頭的關係。
東門是鳳山縣舊城中保存較完整的城門,
城門旁的城牆更是長達約四百公尺。
聯想到清道光年間,城牆環繞的情景,定是相當壯觀。
城門旁有著一處通往城牆上的入口,
狀似閩南式建築的外牆大門,此門稱作「踏道門」。
踏道門的旁邊有著一塊牌子,
上頭寫著城門牆整修的事宜,於今年上半年完工。
而通往城牆上的樓梯通道則是「踏道」,樓梯面稍微有些傾斜。
▲回頭一望,便是城牆綿延。話說建議還是不要將車子騎進來...
其實原本的城門頂端是有城樓的,
但如今除了南門外,其餘兩門的城樓已不復見。
只是,南門的城樓也並不是忠於起初建成時的原貌。
「馬道」為士兵行走、偵查與作戰的通道,表面鋪有磚石,利於行走。
在馬道上行走了一下,感覺有些滑腳。
▲東門的前方有著一大片空地,不曉得是否為公共用地,
否則蓋一棟大樓的可能性很高,但是這樣就會完全破壞目前的街貌。
▲其中一個箭孔內,生長著兩株小草,因著風大力地搖晃著。
縱使是作為防禦用的城門,頂端不乏有裝飾用的花紋,
歲月流經,如今早已褪色斑駁。
▲還是不要將車子騎進來,不過腳踏車是可以的。
純粹是怕如果將車放在城門外,車子會有什麼萬一...
城門北側的城牆長度雖然不到五十公尺,
但它的面前是一大片綠地。
當時風也漸漸起了,因此十分涼爽,雖然還是喜歡艷陽高照的天候。
綠地的一端,觀其地貌應是山丘,不曉得它有沒有名稱或稱呼。
在西北方的遠處,有著一棟建築物,
那處便是此趟巡禮後,下個造訪的地點,先賣個關子。
▲此時有四名遊客也爬上了城門頂一覽風貌,而我則是經過他們,在踏道上取景。
在他們下踏道時,突然聽到二字 "girl" 與"ridiculous",
於是不太想做多餘的理解。
雲層愈積愈厚,
於是在看完該看的部份後,便回到機車上,前往最後的北門。
▲舊城門北門段
城峰路的最北端是與勝利路交會的T字路口,
由此往左轉,一直前進下去,便會看到一間Donutes,
此處正為舊城門的北門。
▲其實在東門外也有這種地標牌。
▲東門的城門牆面,使用的建材似乎與其他座門不同,有著龜甲般的構造。
南門為城樓;東門有著完整的城牆。
北門的總長不及東門,但城門外兩旁的浮雕圖則為北門的特色。
圖上的圖樣正是門神像,
左圖為左門神「神荼」,右圖為右門神「鬱壘」。
上有顏色殘留,但都已被沖刷。
黑化剝落的跡象也很嚴重,左門神的臉甚至還不見了。
即便如此,觀其外貌,
門神像的浮雕層次分明,衣服上甚至還有花紋,作工實是精細。
▲「拱辰門」牌額,取得 !
北門名為「拱辰」,
拱有「拱衛」之意,辰即為北極星(尊貴的星辰),比喻為四方歸心之意。
至於為何門外有門神,因此地的北方舊時是墓園,
設置門神則有趨吉避兇之意。
通過北門,延伸著一條小巷,前方則有一處眷村,
無怪乎有民眾騎著機車出入城門。
▲城門內外的兩旁人行道口,皆有設置鏤空著拱辰門字樣的路障。
▲東門外同樣也是有這塊鳳山縣舊城的歷史沿革導覽牌。
不過北門的導覽則是設置在城門內側。
或許是因方才看過了東門,產生了差別心,
因此看到北門並沒有感到很訝異。
與東門相同,有著踏道口與踏道。
相較之下,北門的寬度比東門要窄了些,且踏道的坡度也比東門還要大。
不過北門的踏道,比較有那種「上城牆」的感覺。
與東門相同,城門頂端有著相同的構造,
仍然不知道其用意為何,當作歇腳處好像也不太對。
▲往東側望去,還可以看見頂端一小節的龍虎雙塔。
▲至於西側的部份,視野就比較讓人失望,
城外有一棟比城牆高的建築,城內甚至還有棵比它高的樹木。
▲在北門的斜對面,則有一座鎮福廟,與舊城門同時被列為一級古蹟。
到此也該差不多告一段落,準備騎車返家。
不過也是有考量到不久後即將會下雨,
果然在返家後不到一小時,傾盆大雨直落而下。
即便是有增加多雲天出門的經驗,但拍攝出來的圖片差強人意。
事後很想找個晴天再度繞一次城門,不過這就得看天公是否作美,
最近確實是只要看到陽光,就會覺得非常感動。
西門城址大概位在自助新村內,名為「奠海」,
取自書經禹貢序:「奠高山大川」。
演繹為「奠高山大海」,「奠」為「安定」之意。
然而西門據早已在日據後期,以興建軍港等公共建設為由,城牆連同城門一併被拆除。
城址還是在2004年,由歷史博物館的人員考證測得其位置。
如今的舊城城門,雖已獲得保護,得以保持原有的樣貌,
城門本身,也從原本的門面與防禦壁壘,變成具有歷史價值的觀光景點。
但身旁的一景一物,卻隨著時勢變遷,變化萬千。
城門依舊在原地,靜靜地看著改變。
下次的走馬看花趣,
將會揹著背包,騎著機車,走到哪裡呢。
雖然已在文中就有提到,也煩請讀者等待囉。
※附註:本文內文有關結構與城門名部份皆參考下方的網站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